中共绵阳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决定》全文
2024年07月31日 21:00 来源:集团内部

中共绵阳市委关于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为引领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2024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绵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绵阳市委八届八次全体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就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理论概括和战略部署,特别是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引领中国经济乘风破浪、稳健前行。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提出“四个发力”重要要求,要求建设“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25周年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作出战略部署,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绵阳科技城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科技城发展寄予殷切期望。国家专门出台文件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省委、省政府对绵阳科技城建设高度重视,要求举全省之力推动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全力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当前,全市经济总量已经迈上四千亿元台阶,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方向加速演进,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依然是最大的市情实际,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仍然存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为绵阳现代化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中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多贡献。

  在新的起点上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认真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引领,深入实施“五市战略”,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为引领,坚决扛起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抢抓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重大机遇,加快打造国防军工科研生产重要基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着力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全面提升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发挥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作用,坚持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汇聚资源要素,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必须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锚定绵阳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到2027年,全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经济总量再跨两个千亿元台阶。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新进展,前沿科技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企业研发经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2022年实现倍增,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未来产业规模稳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更大步伐。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新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民生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统筹发展和安全开创新局面,服务国家战略安全能力不断增强,平安绵阳法治绵阳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到2035年,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以创新为主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深入实施科技立市战略,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绵阳发展需要,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优势,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坚,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实施人工智能科技攻坚。聚焦智能机器人、大模型、智能终端等重点方向,全力突破先进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智能感知与控制等方面关键技术。加快工业机器人及关键系统等研发与应用,发展工业智能、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支持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算中心等算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四川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绵阳)。建好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争创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高水平建设运营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学院、天府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人工智能产业联盟。

  ——实施核技术应用科技攻坚。围绕新型核素制备、放射性药物研制、高端核诊疗装备制造等方向,突破新型核素辐照靶件制备及放化分离、精准靶向性多肽抗体类放射性创新药、强流多粒子中高能回旋加速器、同位素示踪、乏燃料后处理等关键技术,推进FLASH放疗、医用直线加速器等研制与市场化推广。高水平建设国家级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推动四川省核医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落地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医院建设。

  ——实施激光技术应用科技攻坚。瞄准高能激光等方向,开展先进激光技术应用基础研究。推进激光关键零部件、关键器件和应用装备研制与应用,加快光束控制系统等工程化研发及产业化推广。高效运营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

  ——实施先进材料科技攻坚。重点突破晶粒细化、超高性能永磁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发展稀土永磁、高温合金、功能膜、含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材料,加快高分子、无机非金属等基础材料升级,推动高熵合金、超导材料、纳米材料、氮化硅材料、光磁电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创新应用。建好用好先进特殊材料应用技术创新中心、高品质高温合金创新中心。

  ——实施航空航天科技攻坚。紧盯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航空电子、航空材料、无人机等方向,加快突破分布式燃气轮机等关键技术,推进固定翼大型无人机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水平建设卫星应用产业园、无人机综合测试基地,加快建设商业火箭核心部件重点制造基地、商业遥感卫星制造基地。高效运营绵阳科技城航空动力科技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开展城市空中交通试点。

  围绕实施上述科技攻坚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建强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涪江实验室建设并争取纳入天府实验室序列。贯彻落实四川省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鼓励院所高校开展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积极争取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研究项目。推进产学研融通创新,组建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和产业创新平台。持续推动“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高效运营、扩容提质。深度参与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成德绵眉乐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与成都、重庆高水平共建西部科学城,全力打造成渝科创副中心。

  (二)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构建富有绵阳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特色优势产业科技赋能。深入实施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工程,建强电子信息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争创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全力打造两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千亿级先进材料、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培育五百亿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参与打造全球柔性显示产业聚集区。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改革,激励引导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投入,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促进专利高效转化运用,培育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高水平运营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支持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建设产业链中试平台,布局建设行业领域中试基地,组织实施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项目。

  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培育“智改数转”标杆企业、“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开展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商引育,布局一批制造业“智改数转”赋能平台、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培育全要素数字化供应商,争创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一体推进云、端、网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5G工厂,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科技城超算中心能力外放,推进川北算力网络中心、川北智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升级。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落实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打造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商业航天、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落实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健全“五个一”工作机制,创建一批国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加快通用机场建设,用好川协4号、川协7号试点空域资源,支持北川通航产业园建设,加快打造低空经济示范区。加强新兴产业应用场景建设,开展应用场景实测和市场验证,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研究制定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政策措施,谋划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服务业赋能融合计划,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两业融合园区建设,争创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发挥新需求对新供给的催生引领作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更大力度促进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深入实施消费提质扩容工程,加快推动消费供给升级、消费设施提质、消费环境改善,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全力打造成渝消费副中心。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方面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大力推进物联感知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文旅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建(含改扩建)项目。

  做强产业发展载体。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高质量建设国省级开发区,支持四川绵阳工业园区争创省级高新区、科技城新区直管区设立省级开发区。支持规划建设“园中园”,加快打造人工智能、航空电子、核医疗健康、激光技术应用、连接器及传感器、生物医药等特色(专业)园区。动态完善“镇园之宝”培育名录库,加快培育一批“镇园之宝”企业。统筹推进园区标准厂房建设,支持发展“楼宇工业”。深入推进园区“管委会+公司”“镇园合一”、全员“聘用制”等改革。

  (三)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稳步实施“碳达峰八大行动”,深入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大力发展水风光氢天然气多能互补清洁能源,规划建设江油、北川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开发梓潼、盐亭等丘区风电资源,支持盐亭、三台等地天然气资源就地产业化。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充电桩、新型储能、分布式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普及更多超充示范站。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健全废弃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运用,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产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

  (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深化科技体制、国资国企等领域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科技顾问”“科技助理”制度,培育“技术经纪人”,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挖掘、筛选和转化。优化整合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平台管理运行机制。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推动落实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科研人员“名利双收”机制。优化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完善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探索“军令状”“里程碑式考核”等管理方式,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费优惠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建设高水平技术交易市场,组建西部科学城技术交易联盟。探索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深化“天府科技云”服务。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支持长虹控股以全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为契机,推动数字化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支持九洲集团打造五大百亿级领军型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健全协同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完善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出资人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等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

  (五)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畅通科技、人才、金融、产业良性循环,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强化高端人才支撑。编制实施产业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发展规划,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用好“人才十条”,深入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持续开展精准化招才引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集聚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高端产业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壮大高技能人才和工匠队伍。深入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推动绵阳人才集团向科技人才专营服务机构转型。

  健全金融服务体系。用活“金融十条”,运营好科技银行、科创基金聚集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全力打造成渝金融副中心。推动各类基金优化整合,设立百亿级科创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探索建立母子基金管理运营机制,提高投资风险容忍度,壮大耐心资本。优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持续开展企业上市梯度培育行动。

  激活土地、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深入推进省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推动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能力。深化“亩均论英雄”评价,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深入开展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和租赁,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持续开展“清闲促建”行动,加大低效用地再开发力度。探索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和运营机制改革,推进工业制造、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医疗健康等领域“数据要素×”行动。聚焦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数据要素型企业。

  三、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全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深入实施开放活市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塑造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走好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

  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实施开放平台提能工程,深度参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推进综合保税区扩区,推动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中德产业园区“四区合一”,提升科博会等重点展会活动影响力。加快建设贸易强市,做强重点外贸企业,高效运营绵阳外贸企业服务中心。深入开展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三推”活动,做靓“绵品出川”“绵品出海”开放品牌。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产业对接,创新科技招商、金融招商、以企招商等模式,打造“投资绵阳”品牌。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立健全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协同发展机制,深化科技、产业、交通、文化、公共服务、生态等领域区域合作。

  推进开放通道枢纽建设。加快建设绵遂内铁路,推进G5绵广扩容建设,编制涪江港口总体规划,推动绵阳机场开通国际航线、航空物流,探索建设异地城市候机楼,全力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大力推进铁路和航空口岸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物流产业园、川青铁路雎水物流园,支持三台县建设“物流+配套”产业园。高效运行中欧中亚国际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盟铁海联运班列,积极融入长江班列,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

  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深入实施“暖企”行动,完善“优化营商环境面对面”闭环管理工作机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更大力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全面推广“绵企通”政企服务平台,推动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高效办成一件事”。开展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专项行动。探索建设“法律超市”,推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更大力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快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依规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二)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锚定“强县活镇兴村”目标,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深入实施县城提能“四大行动”,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做强县域产业支撑,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市、区)纳入省县域百亿主导产业培育对象。优化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考评激励机制,引导不同类型县市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展县城城中村改造,实施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实施城市生命线工程,加强城市地下管网、燃气管道、防洪排涝设施等建设管理和更新改造,建设绿色、宜居、韧性、智慧县城。

  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深入推进乡镇抓产业促推高质量发展激励试点,推动更多经济强镇进入全国镇域500强和省级百强中心镇,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建设县域副中心。加强乡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做好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乡镇综合服务功能。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田长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绵阳片区。高标准抓好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建设。以“三品”为引领做优农业,加快种业强市建设,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培育“绵字号”农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园区争创国省级农高区。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支持三台县争创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健全乡村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推动“绵州农房增信贷”提质扩面。强化农房质量安全,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推进“交商邮供”融合发展,促进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提质行动,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深化衢绵东西部协作,抓好红原、壤塘、昭觉、布拖、青川等省内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建设数字乡村,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先行村。

  (三)全面加强美丽绵阳建设。深入实施生态美市战略,持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制定实施美丽绵阳建设规划,持续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省级生态县,支持梓潼县推进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县建设,支持仙海区加快建成国内知名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绿化绵州行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森林“四库”建设。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建好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绵阳基地,打响“大熊猫第一市”品牌。推进芙蓉溪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

  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就业优先,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持续开展“10+N”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强化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群体权益保障。推进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深入实施“双优”工程和“双优”计划,加快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巩固扩大普通高中领先优势,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争创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和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支持西南科技大学创建国家“双一流”学科、绵阳师范学院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推进健康绵阳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实施县级医院提质、乡镇卫生院提能、全科医生提量专项行动。深化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信用就医”改革,推动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一老一小”工作机制,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二)探索促进共同富裕新机制。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研究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措施,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加大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等资源资产盘活利用力度,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推动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完善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救助机制。健全儿童福利体系,强化特殊困难儿童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分类保障。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加快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新高地。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工作机制,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遗址、古树名木保护,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深度挖掘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特色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基础设施补短提质,实施精品文艺创作繁荣工程,常态化举办品牌文化活动,鼓励引导更多高水平演艺活动在绵举办。建好文化数字化平台,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深入开展“文化三推”活动,推动文旅与科技、城建、农业、商务、交通等深度融合发展,建设涪江流域文旅中心,加快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深化体教融合,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积极发展赛事经济。

  (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绵阳法治绵阳。统筹开展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纵深推进政法领域改革,优化法律服务供给。严格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完善社会稳定风险防控体系,强化重大政策特别是涉民生政策的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和问题处置。加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控,分层分类系统推进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加强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监管。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全面加强风险研判。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建设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推动社会治理向“深耕善治”转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强化禁毒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常态化开展“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活动,抓实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深入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常态化治理,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强化地震气象水文监测预警,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快山洪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实施。

  五、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

  坚定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担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切实提高抓好经济工作的能力水平。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持续深化“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半拉子工程”和统计造假等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坚决杜绝生态环境破坏大、投入产出效益低的粗放式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发展新质生产力,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防止贪大求洋、一哄而上,防止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注重在高质量发展一线发现、培养和使用干部,围绕高质量发展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突出考察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实绩。大力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细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把各级党委(党组)贯彻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作为巡察的重要内容,加强各类监督贯通协同,确保科学论证、科学决策,防止同质化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优化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促进政绩考核、目标考评等有机衔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绵阳新篇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登录